
清朝在中、日甲午戰爭時戰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在日本統治台灣50年期間,為了達成皇民化殖民政策,1913年起陸續在各州郡頒立禁嚴令,強力禁止紋面行為。首先,沒收所有的紋面用具,如果發現還要處罰家族,無所不用其極消滅泰雅族紋面文化,但還是有很多年輕族人躲到山區紋面,根據文獻記載截至1919年統計資料顯示,違反的原住民高達119名。
更有甚者藉由當時來自桃園角板山,泰亞族籍在象鼻部落擔任日本公醫師的Lausin-Watan(林瑞昌)之手,將已紋過面的族人臉上的紋刺以開刀方式摘除,美其名是讓臉上漂亮,其實這是一種文化移除可惡的、卑劣的手段。(摘自●泰安鄉志)
泰雅族的特色料理--醃肉在泰雅族的文化中,是只有重大節慶才會拿出來的美味佳餚,作法是將肉類(豬肉、魚肉)用鹽巴和煮略熟的小米混合在一起,放置數個月不等,等其發酵之後,便可以拿出來取用了,醃肉的做法是為了延長肉類的保存期限並增添風味。
在一般時候,可以在山裡捕捉到山豬、野兔,在溪裡抓到溪蝦、苦花魚,這些山裡特有的山產野菜,對於生活在都市的人來說,平常是很難享用到這些美食的。老闆亞奈在都市開了十七八年的餐廳,現在回山上研發山水產風味餐,在象鼻研發新菜色。
以前的泰雅族人在捕捉野生動物都是使用弓箭,演變到了今天,許多泰雅族的獵人在深山之中會使用獵槍來捕捉,這也算是一種時代的演進吧。(2016.07.23梅園部落 象鼻部落居民口述)
喚醒泰雅歲月的智慧
成立於2002年,初始是為了將1988年成立的泰雅織物研究中心,十數年來的泰雅染織工藝文化成果妥適的保存,並從族群的歷史脈絡中尋找傳統的新價值,而形成真實的工藝或藝術、物件製作 及推廣的基地。
野桐工坊的主人尤瑪‧達陸,中興大學中文系,輔仁大學織品服裝研究所,台藝大博士,致力於重振傳統染織文化的工作,她的努力感動了外婆,帶領著她從種苧麻、拼麻、積麻等工序開始,學習傳統的染織文化精髓及工藝技法,慢慢拼出了族人織布的記憶和歷史。
目前工坊主要以生產泰雅傳統染織工藝相關產品及傳統服飾重製工作為主,運用泰雅的元素與織法,以傳統手工織布為主軸,透過設計師巧思與相關材質的搭配,結合現代裁剪技術,呈現時尚風格至各項生活系列織品。
象鼻部落中有許多高腳屋的存在,是許多遊客初來部落對象鼻的第一印象,但其實高腳屋並不是泰雅族原本住的地方,其用途為永久保存族人糧食的穀倉跟瞭望台,泰雅族主要居住的地方是在竹子屋,高腳屋其實是後來人們自己取名的。過去泰雅族人多以旱田耕種為主,收成有限,穀倉的建築大約只有一坪多到三坪左右。高腳的設計也是為了防止老鼠及其他動物爬上穀倉偷食,此外還在高腳處加設防鼠板,達到真正杜絕老鼠的目的。村內現有重建皆改良自穀倉型式,全為觀光用途。(2016.07.22天狗部落居民口述)